公众号描述
南风窗官方微信公众号:南风窗(SouthReviews)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共有来自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26个城市组成。它们分别为:
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而在这26个城市中,哪个最具创新活力?
1月10日,华略智库·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推出的报告《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创新活力排行榜》,对各城市创新活力给出了解读。
机构基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城市的公开统计数据,构建涵盖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配置、科创环境质量、科创产出绩效、创新创业活力五个维度的17个指标,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26个城市的创新活力进行评价和排名。
评价结果表明,上海以73分的成绩居于榜首,且遥遥领先,并与杭州、南京、苏州和合肥一起在长三角地区领跑;无锡、宁波、芜湖、常州等城市紧随其后。
第一梯队五个城市的创新活力各具特色。
上海:实现多维度领先的龙头老大
上海无疑是长三角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要素集聚、科创环境质量和创新创业活力三个维度上均为翘楚。
张江科学城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一批国家大科学设施(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上海超算中心、国家量子中心等),成为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础支撑,辐射长三角、面向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为整个社会提供技术创新的平台。
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上海临港,并于近日正式开工建设。这让很多大城市羡慕不已,不少周边城市已经开始谋划如何成为其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基地。
上海还是垂直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的集聚地。根据《胡润》发布的大中华区独角兽排行榜,截至2018年11月,中国大陆境内的独角兽公司共有181家,其中上海41家,位列全国第二,而杭州有20家,南京8家,苏州3家。
上海是座具有强烈开放基因的城市,有理由相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将引领长三角参与全球城市群的创新竞赛。
特斯拉中国超级工厂在上海临港奠基。
杭州:科创产出绩效能力最强
杭州的崛起主要归功于互联网 大浪潮的驱动。除了土生土长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等其它巨头也相继落子杭州,其独角兽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同时,紧紧围绕着阿里巴巴等巨头,杭州还汇集了众多互联网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共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信息产业生态圈。
杭州有很多个第一。第一个提出城市大脑概念、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移动支付之城、第一个开展5G车联网试点并有成果落地的城市、第一个国内自主研发飞天超大规模通用云计算操作系统的诞生地……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杭州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592亿元、增长14.7%(2017年增速为21.8%),增速比GDP高7.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25.0%,其中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增加值接近600亿元。杭州正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升级版。
2018年杭州应届生的留存率76.96%,接近上海86.58%,而南京和合肥仅为58.78%和57.87%;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率大幅领先其他新一线城市。在全国人才净流入排名中,杭州位居第一,流入人才主要进入IT互联网行业,成为抢人大战的最大赢家。
杭州阿里巴巴总部。
南京:稳扎稳打,实力均衡
南京各维度创新实力较为均衡,其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上位列长三角第二。
南京不乏创新要素的资源。南京有8所高校入围全国高校100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6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41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数位列长三角第一。可以说,南京具备很强的基础创新能力。
但是,南京在产出端的创新创新活力和科技创新绩效却不甚理想。根据官方数据,2016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6%,不及杭州的17%和合肥的11%,其基础创新优势没有很有效地拉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7年,南京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6家;而杭州新增589家,合肥新增309家。尤其是,缺乏标杆性创新企业和创业公司,成为南京当前发展的突出烦恼,在全国独角兽企业榜单中,南京只有一家苏宁,与其高度集聚的创新资源不匹配。
未来南京的创新动能是否能够得到全面释放,更多创新载体是否能够落地,有待于观察。
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孵鹰大厦。
苏州:苏南创新活力先锋
一直以来,苏州走在开放创新的前沿。90年代起,苏州抓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机遇,大力引进外资。尤其是作为全国产城融合典范的苏州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引领了苏州经济的腾飞。
近年来,苏州也开始转型,着力补上本土创新驱动这一课。2017年,苏州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123.7亿元(高于杭州的92.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高于杭州的6%);发明专利申请量4.58万件,高于杭州2.56万件。
尤其近年来是众多科技创新载体的落户,让这个城市的创新资源更加丰富:苏州大学获建全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大附一院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牛津大学首个海外研究院落户苏州,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
虽然苏州自身在科教资源方面没有突出优势,但苏州有效地利用了其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依托上海的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外溢,在吸引领军人才、创新载体和企业主体等方面的集聚能力表现突出。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博世集团(BOSCH)中国区新研发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互盟信息、凯迪泰医学科技、阿特斯阳光电力等一大批沪上高精尖创新创业项目嫁接到苏州。
(苏州工业园区核心商务区。截至2017年,园区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人民币,每平方公里土地GDP达8.6亿元人民币。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微软、苹果、西门子等世界知名高校、企业也纷纷将分支机构、研究院所落户在园区。)
合肥: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最突出
虽然合肥在4个维度均弱于前四名的城市,但其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却最突出。看似令人意外,实则情理之中。
合肥的成功来源其独特的科教兴市策略。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搬迁至合肥。合肥因此成为拥有中国一流水平基础科研能力的城市,也是除北京之外中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
2017年1月,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仅有三个(另两个是上海和北京),令其他省会城市艳羡不已。
根据实施方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拥有4个国家实验室、2座国家级实验室、6个大科学装置、7大中心与平台、3所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同时,合肥还培养出一大批像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国祯环保等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以合肥高新区为核心载体,政府搭建了20余家新型产业研究平台和300万平方米的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设施,加速吸引长三角创新要素的聚集。
我国人造太阳——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EAST)装置在合肥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
(我国人造太阳——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EAST)装置在合肥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
无锡的创新活力排名第六,各维度的得分仅次于苏州和合肥。
从曾经依托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代表,无锡一跃成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先行者,成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2017年,无锡市GDP跃上万亿门槛,名义增速高达14%,成为第2个GDP过万亿的地级市,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3。
其中,物联网产业的强势崛起,让这个城市成为创新企业的青睐之地。2017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已经超过2000亿元,产业规模占江苏省的50%,全国的25%,成为当之无愧的物联网之都。
因无锡近年来一直在构造集成电路芯版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集聚了包括华虹半导体、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等在内的200余家企业,形成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如今,集成电路与物联网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产生了1 1>2的产业共振效应。
在这一点上,无锡给那些传统制造业城市树立了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榜样。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拥有世界上首台峰值运算性能超过每秒十亿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我国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处理器构建的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
根据各维度上各个城市的分数排名,我们形成了5个创新维度的分布图示。
从创新要素集聚维度看,上海和南京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最强。上海无疑是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龙头,9所高校入围全国高校100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44家;南京紧随其后。
创新要素集聚维度
从创新资源配置的维度看,合肥和芜湖脱颖而出,力压江浙其他城市。2016年,这两个城市的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分别为12%和13%,超越了上海和杭州的5%,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黑马;苏锡常和杭州湾沿线城市比其它城市更为注重创新研发的投入。
芜湖的脱颖而出归功于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策略。芜湖近年来将大量的创新资源投入到机器人产业,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通过众多激励政策的扶持,已吸引机器人企业100余家,其中不乏大量高成长性企业和优秀企业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创新活跃。
创新资源配置维度
从科创环境质量的维度看,上海、杭州的科创环境质量最佳,苏州、南京、宁波其次;江苏省的城市整体上比其它两省更为注重科创环境的塑造。
科创环境质量维度
从科创产出绩效的维度看,杭州科创产出绩效最优,上海、南京、芜湖等城市其次。
科创产出绩效维度
从创新创业活力维度看,上海继续夺魁,杭州、南京紧随其后。上海凭借独角兽企业数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数、规上工业企业变化数等指标优势,继续引领长三角。
创新创业活力维度
第一,上海是长三角无可争议的龙头。
从市场规模大小、基础设施先进程度、产业结构完善程度、先进人才数量,以及资本密集度等方面,上海毋容置疑地领先。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上海将继续发挥龙头老大的作用,以创新驱动,引领其它城市共同建立新时代的世界级产业体系。
长三角地区城市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不能仅仅依靠自力更生,还要善于借智借势借力,尤其是在交通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的背景下,谁在产业配套和营商环境方面做足功课,对接融入核心城市、吸引创新资源落户,谁就能主动把握新一轮产业转型的机遇。
第二,杭州、南京、苏州、合肥,这四个上海之外的第一梯队城市,未来无疑也是引领长三角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它们应继续巩固强化自身的特色优势地位,带领周边邻近城市共同崛起。
第三,无锡、宁波、芜湖等第二梯队城市虽然在创新资源投入上发力明显加强,但产出端的创新创业活力却仍然较为薄弱,是未来需着重补齐的短板。科创产出绩效方面,继续与第一梯队城市加强对接,利用好其创新要素的外溢,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和新型研发机构的吸引力,打造成为重要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承载地,打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是这些城市实现城市功能提升和发展转型的关键。
第四,马鞍山、扬州、湖州等城市处于创新指数排行榜中下游,后发优势足,具备良好的产业化潜力,是未来加快承接第一梯队城市创新资源辐射外溢的潜在地区。宣城、滁州、金华等城市属于长三角创新洼地,创新基础较为薄弱。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些后发地区应如何借势崛起,防止虹吸效应?
从发展经验来看,扩大开放、集中资源、聚焦重点仍是颠扑不破的战略路径。后发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禀赋和发展基础,尽快找准自身的赛道,聚焦某一领域做高地、做生态,做到小而精、有特色,并加快与领先城市的合作对接,利用领先城市的创新资源来壮大自身产业体系。
相较于京津冀的一城独大和粤港澳的蛛网格局,长三角的优势在于,长三角是与国际接轨水平最高、产业综合能力最强的区域,长期以来,以上海为中心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辐射溢出效应显著高于京津冀和粤港澳。
这就意味着,在这轮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机遇下,长三角其它25个城市皆能有机会与上海同频共振,释放经济潜力。
苏州(昆山)、嘉兴、南通等城市已经纷纷开展深度接轨上海的行动。例如,嘉兴市发布《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举办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推介大会暨2018上海·嘉兴周,签约项目46个;南通提出要做上海北大门,陆续举办上海(苏南)项目招商周、2018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等重大活动。
回望世界各大城市及城市群发展史,永不停止的创新、海纳百川的胸怀,成就了如今的璀璨辉煌。古如此,今亦是。创新依然是现代城市发展进步的制胜法宝和不竭动力。
在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三角各个城市如何链接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动能、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成为城市的标志性IP,将决定各个城市在新一轮竞合格局中的排位和话语权,更决定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成效。
作者 | 华略智库·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整理 | 胡万程 hwc@nfcmag.com
排版 | GINNY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一次接受赞赏,亲,看着给啊
便民信息
更多推荐阅读